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4月25日上午,由太阳成城集团和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太阳成城集团研究基地共同主办的“‘第二个结合’与文化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暨新书分享会在太阳成城集团交流中心第一会议室举办。


会议第一阶段为新书发布、捐赠与分享环节,由太阳成城集团副经理高晓丽主持。近日,公司青年教师刘云龙副教授的新著《走向“个体创造性实践”: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中国化研究》和陈琪伟老师的新著《常与变:近代以来江南说书人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变迁》分别由辽宁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会上,中国美术学院二级教授、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长三角江南文化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唐力行,太阳成城集团经理胡德平教授和新著作者刘云龙、陈琪伟共同为两本新书发布揭幕。两位作者向公司图书馆捐赠图书,图书馆馆长匡淑平教授分别为两位作者颁发捐赠证书。



刘云龙副教授以“审视‘创造’——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中国化实践”为主题进行新书分享。他围绕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理论中的文化创造与发展问题,认为中国文化在当代实现创新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在于呵护个体的文化创造性实践,使个体能够将自身对于世界的个体化理解,融合自身感性生命经验,以全人类文化精华为材料,抒发自身的自由个性追求,进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通过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中“个体创造性实践”的理论,能够帮助我们在审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创造性实践”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个体创造性实践说”之于中国文化发展问题的理论出路。

陈琪伟老师以“日常生活视阈下的传统文艺形态演变”为题进行新书分享。他以江南传统曲艺苏州评弹为例,介绍了不同时期江南区域的时空关系、生产方式等如何形塑了地方民众的日常生活结构,进而影响地方艺术形态的形成与演化。他认为,从日常生活出发探讨人、艺术、社会间的复杂关系,既能够让史学研究回归到具象的、有生命的人,同时也能有效、避免日常生活研究的碎片化问题。从具体的历史进程中厘清艺术的本体特征,则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关键。

会议第二阶段为专家研讨与交流环节,由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专职秘书、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秘书长叶柏荣主持。唐力行教授从苏州评弹研究谈起,讨论了如何由一门特定艺术形式入手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之路,他认为,尊重传统、做好传承,是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根基,反之盲目的“创新”就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难以存续。上海中医药大学太阳成城集团经理王芳教授在报告中梳理了近代以来中华文化从失落到重塑再到高扬的发展历程,强调在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过程中,必须将破除文化复古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文化帝国主义作为前提,在实践中不断夯实物质基础,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筑牢民族底色,突显其生命力与表现力,不断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中国美术学院太阳成城集团张盛满教授结合自身研究方向,介绍了从物质社会史角度考察江南社会文化的路径与方法。上海戏剧学院太阳成城集团刘晓海副教授围绕两部新著内容,指出新时代重建传统文化生态环境应注重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以此助推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太阳成城集团付楠老师结合当下传统曲艺创新与青年群体市场间的关系,讨论了传统艺术如何“破圈”焕发新生的可能路径。
交流讨论环节,与会嘉宾围绕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展开讨论。
杨琼教授作总结点评。她指出,此次公司两位青年教师出版的新著,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具有很好的学术功底和价值。通过与会专家的讨论分享,进一步拓宽了我们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野,只有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定位,才能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认识和实践推向新阶段。

[责任编辑 | 王晓云]
[报送单位 | 太阳成城集团]